香港大楼

时间:2023-11-02 14:38:06编辑:影评君

1842年,香港被清朝割让给英国,英国人开始发展香港,香港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全世界重要的转口港和金融都市,也有174年的时间了。在这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香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保存着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故事。

今天就带大家去逛逛经历了100多年沧海桑田后依然留存在港九闹市中的十大历史建筑。相信会带给小伙伴们对香港的新印象。假期时,除了shopping这样的选择,也不妨去看看那些有着许多故事的历史遗迹,感受一下香港的人情和故事,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1、旧大埔墟火车站

旧大埔墟火车站,曾经是九广铁路重要车站之一,九铁于1982至84年引进电气化火车之后,旧大埔墟火车站于同年4月6日关闭。

原“大埔墟火车站”站牌

旧大埔墟火车站只是一层平房,1913年由英国人所建,却是典型的中华民居风格,建筑上有各种中国民间的吉祥图腾。琉璃瓦屋脊上,当中一颗定火珠,左右双鳌挺立,传说有驱邪避火的作用。小小火车站台内,数棵古榕参差旁立,绿叶垂髯,古树的叶子好像把阳光都遮蔽了,如果你看向路轨,好像能听到老蒸汽火车头由远而近的呜呜声。

历史车厢

一位70多岁的婆婆回忆她于1920年代在大埔墟搭乘火车时的情景:“约五十年前,我第一次乘搭火车,那时火车开动时还会发出呸呸声响。火车班次很疏落,一日约两班,车程也很长,约三个小时。当时火车车厢不太舒适,车厢内有很多人,有些人要站着,乘客不一定有位子坐,车厢内摆满乘客的行李厢及货物如米、布等。当时我乘火车的目的是为了离开我的家乡广州,到香港找工作。我还记得当时有我的父母及亲人送车,我还流着泪与他们说再见 ??”

1911年的普通车厢内部

从1913年启用到1983年迁新址,这座火车站整整运行了70年,到2013年是一个世纪。它见证了香港机车时代的盛衰,香港也从一个时光里驶向了另一个时代。

2、石板街

中环的石板街,可能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以凹凸花岗石块砌成的斜路,令许多爱穿高跟鞋的妹子们步步为营。可能只有电影《文雀》里的林熙蕾,穿四寸高跟鞋在石板街上逃跑仍可全身而退。但也因为与众不同、极具性格的老石板,像个爱耍性子的小孩子,叫人喜爱。也许就因为它的崎岖不平,才令走路飞快的香港人放慢脚步,趁机呼吸一下慢下来的空气,细细品味这小街的纹理、发掘沿街小档铺载着的人情味。自1845年建成、1848年命名以来,又有多少人知道石板街的正名其实是“砵甸乍街”?

电影《文雀》中的林熙蕾

3、玫瑰堂

这座听起来很浪漫的建筑其实是香港一座天主教教堂,建于1901年。

玫瑰堂最初为一座可容纳800人的教堂。当时北京发生义和团事件,英军从印度抽调一批印度籍士兵驻扎在九龙。玫瑰堂便是为了方便当中的天主教徒进行主日弥撒。该处原为嘉诺撒修院,后来因教堂不敷应用,修院于1903年让出土地予玫瑰堂重建。

玫瑰堂的设计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原本的平面设计采用罗马公共会堂(Basilica)的模式,1950年扩建中廊(Nave)之后,教堂的平面便呈拉丁十字形,长长的中轴经过圣洗池而导向祭台后方的半圆形圣所,象征着生命的旅程,通过死亡而达永生。另一方面,上圆下方的圣洗池放在圣堂中央轴线上,成为从正门或侧门进入圣堂时必经之路,代表领受圣洗得以进入天国的含义,流动的活水是代表重生。

4、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因为香港大学文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这座本部大楼中,所以成为圈妹特别偏心的一个地方,因为我的文学女神张爱玲就曾经在这里就读,作为一个非正经的文艺女青年,圈妹最喜欢在这凹造型拍照了。

本部大楼内部回廊

这座两层高的大楼依山而筑,建材以红砖及花岗石为主,属古典复兴式建筑,集哥德文艺复兴及巴洛克三种建筑风格于一身。大楼整体设计强调精巧的几何比例,以钟楼为主轴,左右对称均衡,且以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高大花岗石柱支撑。

5、旧大会堂

这座建于1869年的香港第一代大会堂,由怡和洋行等捐赠,并透过一项公开比赛挑选了法国人M. Hermite的设计。设有图书馆、博物馆、舞厅、剧院及入口广场的喷泉,属于非常华丽的法式巴洛克风格。是专供上流社会社交的场所,是香港当时最精致的公共建筑。

旧香港大会堂

香港大会堂曾经是官方仪式和庆典举行的重要场地,殖民地时代的多位港督都在大会堂举行宣誓就职,而接待访港的英国皇室成员的欢迎活动,都是在香港大会堂及对开的爱丁堡广场进行。现时每年的法律年度开启典礼都在1月于香港大会堂及对开的爱丁堡广场进行。

1933年,大会堂的用地被购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重建并扩充其第三代总行大厦之用。旧大会堂其后被拆卸。

6、聚星楼

屏山邓族于明太祖洪武年间,以青砖及麻石在当时的河口竖立起这座聚星楼,以作风水塔为村落挡北煞。相传原高七层,上四层因风灾坍塌,现只剩下三层,是香港现存唯一古塔。

聚星楼

邓族于十二世纪由锦田迁居屏山,建立了“三围六村”和三进两院格局的邓氏宗祠,聚星楼落成后,邓族人丁亦日益增多,先后建立了多所两进式建筑,如觐廷书室、述卿书室、洪圣宫等,兼具教化与祭祀功能。今天,古塔不再高耸入云,科举亦已成明日黄花,但我们仍可从屏山文物径,窥探过往新界的传统面貌及宗族生活。

7、香港礼宾府

万物更迭,一切都在改变之中。就如现在的香港礼宾府,自 1851 年开始已经见证了不同时代的改变。香港礼宾府原为殖民时期的前港督府,是统治权的象征。它以英乔治亚时代建筑的面貌,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出现在东方的土地上,首任的主人是第四任香港港督宝灵。

1868年时的香港总督府

1889 年,因为空间不足,港督德辅决定加建了两层高的附翼作社交场所之用。于日治时代,日籍工程师在改建中加入了日式风格,今日的日式塔楼便是当日改建的重要象征。它亦有一条秘密地下通道由前港督府通往下亚厘毕道的政府总部附近,相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作防空的地洞。建筑本身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以它的空间、面貌纪录着我们的过去。

现在的香港礼宾府

香港礼宾府每年定期开放予市民参观。

8、香港医学博物馆

香港医学博物馆

1894年上环太平山区爆发鼠疫,死亡千人。英国派遣专家来港于1906年成立细菌检验所,这座三层高建筑,采用红砖对比髹白古典式立柱前门立面、花巧拦杆配彩陶地砖、融合中式图案窗花和隐喻着实验室樽的山墙装饰,表达出当时流行的优美爱德华式风格。1996年开始一群热心的医生义务将这建筑开辟为医学博物馆,为公众介绍香港医学及细菌病理研究的历程。

它不单是香港首个由非营利机构营运及开放政府历史建筑物的先锋,也是在提醒市民需要提高对疫症防范知识。

9、旧山顶餐厅

提起旧山顶餐厅,大多数人想起的是隐藏在茂密树林中的红顶小屋,浪漫气氛中享受的美食和远眺太平山峡的醉人景色。很难联想到一百多年前,它本来是山顶缆车于1888年兴建时供英国工程师工作及休憩的地方。该地后移交政府,于1901年拆卸重建为轿子停放处及轿夫休息的棚屋,以便当时居民由山顶缆车转乘轿子回家。

建筑于1901年完成,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艺术与工艺风格(Arts & Crafts Style),墙身以石材砌成,加上木钢混合的构架屋顶。随着时代的改变,该址在1947年开始改作露天茶座及西餐厅,到了2003年,该址则由太平山餐厅继续经营。

上一篇:狗粮50克是几粒

下一篇:妩媚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