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渡口

时间:2023-12-30 11:37:08编辑:影评君

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收复故土而不得的忧愤心情。诗中提到了瓜洲渡和大散关,这两处都是古代的军事要地。今天,咱就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瓜洲渡。

一、何处是瓜州

瓜洲渡位于长江北岸,南距扬州15公里,与镇江市隔江相望,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和漕运要冲,为古运河的入江口,形势险要,有“江防要塞”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

瓜洲原为长江中泥沙堆积的瓜状形沙碛,最早形成是在汉代。晋朝时露出水面,成为四面环水的沙洲,渐渐形成渔村、城镇。由于泥沙沉积日益严重,到唐代中期时,瓜洲已经与长江北岸的扬子津相连,成为一个渡口。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润州刺史齐浣为保证漕运,开伊娄河12.5公里,将原有运河与扬子津相连。瓜洲成为运河与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咽喉,漕运(南方的粮食北运京城)与盐运(沿海两淮盐场的海盐西运内陆)的水路要冲,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是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唐末时,瓜洲渐渐出现城镇,长江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二、宋代以后的瓜州

宋乾道四年(1168 年)开始,修建了瓜洲城池,史称“簸箕城”。经历代多次修建,瓜洲城日趋完善。元代设置行省于此,马可·波罗称之为“瓜洲市”。

明代,在瓜洲设置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明代瓜洲城周长约5100米,高约7米。瓜洲城内大型建筑等众多,十分繁荣。清代在瓜洲设巡检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将巡视南漕御史置移于瓜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清代中叶,由于漕运、盐运的发达,瓜洲更趋繁荣。据记载,瓜洲鼎盛时期,辖属人口曾达 40 多万,聚城居住亦近 10 万。 康熙末年,长江航道北移,镇江、扬州段长江开始出现南岸淤涨、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镇江附近涨出大片江滩、沙洲,北岸的瓜洲则成为顶冲点,江岸开始不断坍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

三、瓜州的文化传说

瓜洲始于晋朝,具有1800多年历史,物产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曾3次由瓜洲出发,最终第6次东渡成功,为唐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10余次,6次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现在立有“瓜洲古渡”碑以使游人怀古。瓜洲还流传着许多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于此,还有瓜洲坍江护岸神兽与倒岸恶兽相斗的神话传说。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张若虚,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曾在瓜洲留下诗篇驻足,并留下千古相传的名篇,因而瓜洲渡自古以来就享有“诗渡”的美誉。白居易曾有诗《长相思》云“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书愤》中也提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诗中的瓜洲渡更有别样的文化韵味。

瓜洲地处交通要道,战争也不可避免。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率兵南侵,抗金名将刘锜拒敌于皂角林,完颜亮被杀于瓜洲,瓜洲一带遭到的战争破坏十分严重。郑成功也曾进兵瓜洲,但是攻破瓜洲后误中清廷的计谋,只好率残部逃回厦门。道光年间,英国也曾侵犯瓜洲,遭到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原来的瓜洲镇于光绪年间塌陷,现在的瓜洲镇是清末重建的,上世纪 20 年代,瓜洲仍然维持了数十年之久的繁荣。此后,瓜洲日趋衰退。现在真正的古渡码头早已不见,只能在诗歌中找寻,瓜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一篇:307省道

下一篇:前程似锦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