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有多少字

时间:2024-01-02 07:23:57编辑:影评君

有一天九三学社的几个好友在谈论书法,问我最喜欢的行书字帖是谁的书法?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那自然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了,还能有第二个选择吗?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余秋雨教授曾经有句话说书法说得很好:“书法艺术游动不定的抽象黑线,是中国文化的高贵经纬。”在现今大家多用电脑打字代替了手写的时代,书法艺术的实用性的社会功用渐渐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是审美功用就更为凸显了。

01关于书法家王羲之的江湖传说由来已久

据说王羲之是个性情中人,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卖糊好的扇子,半天也没有卖出去一把。王羲之有心帮助这个老太太,就说我给你画上点字画吧,就把扇子的扇面上都写了字,老太太可着急了,说我干干净净的扇子都没有卖掉,你这给我把好好的扇子糟蹋了,我还怎么卖呢?王羲之说:“你呢,按照刚才的价格的十倍来卖,我保你卖完!”老太太半信半疑,没想到一会儿就全部卖光了。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还有个故事好像是说王羲之特别喜欢鹅,有一次在市场里看到一个道士赶着一群鹅在卖,就想买。道士其实是听说王羲之爱鹅成癖,专门候着呢。就说如果是你要买,那就拿你写的《黄庭经》来换,后来《黄庭经》在民间也被称为《换鹅帖》,据说李白还为这个事情写了首诗。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还有个故事就更是流传久远了,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羲之的叔父王导,说是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民间关于王羲之的传说还有很多,可见大家都对这位书法出众的王羲之充满了仰慕之情。很多人说王羲之书法的精神影响到了很多魏晋文人,建安风骨一词既可以用来指文章,也可以用来指书法的品格与文人的品格。

很多文人喜爱《兰亭序》,这三百二十四个字,在贴上出现了二十八行,很多书家默写了不止几十遍,也不用临帖,直接按照原文写出来,连错处也一模一样照搬下来,王羲之自己也又写了很多遍,希望能有一幅完美的没有错处的作品,但是写来写去都赶不上这幅流传甚广的这幅字,后来只好承认:“这确实是我写的,但也有如神助。”

02王羲之的成功也是自己努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为后世眼中传说的书法大家

王羲之的字体矫若游龙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历代《兰亭序》草本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0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由来和历史地位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在这个文章中写了大概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聚在此地,然后抒发了一段人生的议论,大概是说:“人的一生,大概是有两种抱负,对内实现抱负,对外寄托山水。”还说如果想要安静,不被世事干扰就要选择意念,不限于大喜大悲。

可以说,《兰亭序》文思得体,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书法上的艺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举世公认的,这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时刻。

(全文完)

上一篇:米厨

下一篇:沸点滑板